欢迎访问厚学诗词网,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诗词 > 古诗集锦

关于二乔的诗句

作者:admin来源:厚学诗词网发表于:2020-03-05 23:18:57阅读:142

咏小桃


石延年

本分桃花寒食前,小桃长是上春天。
二乔二赵俱倾国,女弟娇强意自先。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未销:一作半销。
【注解】:

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
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韵译】: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评析】: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后来的诗论家对于杜牧在这首诗中所发表的议论,也有一番议论。宋人许?《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这一既浅薄而又粗暴的批评,曾经引起许多人的反对。如《四库提要》云:“(许?)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这话说得很对。正因为这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

  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如果按照许?那种意见,我们也可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另外,有的诗论家也注意到了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如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云:“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也说:“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这些看法,都是值得加以考虑的。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来罢了。

  (沈祖棻)

太常引·蓬壶阆苑景飘萧


邵亨贞

蓬壶阆苑景飘萧。青玉案、紫鸾箫。五彩凤皇毛。记曾览、彤廷秦韶。夕阳回首,汉家陵阙,霜露满**。说着旧游遨。便想起、风流二乔。


三和二首


刘克庄

岂有丝毫补圣朝,去来扰扰费麾招。
不能履屐供群谢,未暇纶巾拥二乔。
着老莱衣侔服冕,食于陵粟胜操瓢。
臣之少也犹疏懒,何况头今插素标。


虞美人·二乔姊妹新妆了


赵长卿

二乔姊妹新妆了。照水盈盈笑。多情相约五湖游。似向群花丛里、骋风流。丁香枝上千千结。怨惹相思切。争如特地嫁薰风。吐尽芳心点点、绛唇红。


同苏子平李德叟登擢秀阁


黄庭坚

筑屋皖公城,木末置曲栏。
岁晚对烟景,人家橘柚间。
独秀司命峰,众口让高寒。
松竹二乔宅,雪云三祖山。
衰怀造胜境,转觉落笔难。
苏李工五字,属联不当悭。


次韵海棠


方岳

暖酣翠袖倚清妍,露洗轻红待举鞭。
娇懒不知春二月,风流堪聘晋诸贤。
天生富贵家何在,花有神仙谱未编。
谁锁二乔深院落,只将愁思过年年。


黄州栖霞楼苏翰林所赋小舟横截春江是也曾竑


王铚

铜雀不得鏁二乔,春江亦梦携西子。
此楼缥缈相风流,此恨缠绵在云水。
洞庭叶下愁湘君,不独阳台云雨神。
精神感通若相遇,梦境幻境皆成真。
黄州刺史清如镜,水光山色心同莹。
牧之出守到元之,谁解把诗闻万乘。
图成携得千里行,孤帆趁落斜阳城。
江头莫指挽邓处,离合古今同一情。

【原题】:
黄州栖霞楼苏翰林所赋小舟横截春江是也曾竑父罢郡画为图求诗

赤壁


岳珂

周郎二十四年少,盖世功名随一燎。
亲提三万走曹瞒,不以敌勍恨兵少。
豫州失匕已胆折,一日目明惊二妙。
最怜黄盖不知名,吏士相从倚营啸。
阿奴火攻本无策,破竹自繇人不料。
贪降纳侮理固宜,泥淖华容几尽剿。
西来行师有绝地,毋乃重诒千古笑。
镞湛纵是差可认,鼎峙讵关谋所召。
二乔春锁何足言,从此天光遂分耀。
我闻汉贼久染指,奋毒摇牙噬江表。
八荒囊括岂复遗,一蹙吴宫已为沼。
当时乘胜下部骑,考地当居楚南徼。
蒙冲逆斗须上流,揖寇那容越津要。
武昌霸基跬步耳,肯使国畿纷戟旐。
坡仙访古特寓意,横槊雄姿谁与吊。
故将异地眩疑辞,政恐因讹启讥诮。
沧浪六月卷晴雪,历历江山人物眇。
崩空乱石今几存,仿佛栖巢尚惊鸟。
夜深刁斗声四发,星斗满空群籁悄。
便须唤起紫绮裘,孤鹤南天楚江晓。


惜馀妍/惜余妍


曹邍

同根异色,看镂玉雕檀,芳艳如簇。秀叶玲珑,嫩条下垂修绿。禁华深锁清妍,香满架、风梳露浴。轻盈,便似觉、酴醿格调粗俗。蜂黄间涂蝶粉,疑旧日二乔,各样妆束。费却春工,斗合靓芳浓馥。翠华临槛清赏,飞凤斝、休辞醉玉。晴昼,镇贮春、瑶台金屋。


解连环·句章城郭


张炎

句章城郭。问千年往事,几回归鹤。叹贞元、朝士无多,又日冷湖阴,柳边门钥。向北来时,无处认、江南花落。纵荷衣未改,病损茂陵,总是离索。
山中故人去却。但碑寒岘首,旧景如昨。怅二乔、空老春深,正歌断帘空,草暗铜雀。楚魄难招,被万叠、闲云迷著。料犹是、听风听雨,郎吟夜壑。


任复斋池中有瑞莲命予赋之


黄庚

芙蕖开处傍池亭,花结双头媚晚晴。
两隗骈肩如欲语,二乔并首似含情。
同心净植真奇种,联蒂腾芳以瑞名。
若使濂溪当日见,爱莲有说恐难评。


浣溪沙


魏了翁

试问伊谁若是班。二乔铜雀锁孱颜。
千年痕露尚余潸。羞向眼前供妩媚,
独于静处惬幽娴。人情多少逐河间。


次韵李秬双头牡丹


晁补之

寒食春光欲尽头,谁抛两两路傍球。
二乔新获吴宫怯,双隗初临晋帐羞。
月底故应相伴语,风前各是一般愁。
使君腹有诗千首,为尔情如篆印缪。


鹧鸪天·叹息频年廪未高


辛弃疾

叹息频年廪未高。新词空贺此丘遭。遥知醉帽时时落,见说吟鞭步步摇。乾玉唾,秃锥毛。只今明月费招邀。最怜乌鹊南飞句,不解风流见二乔。


次韵双头牡丹


方岳

春入多情草木妖,霓裳相倚奏咸韶。
玉栏一样红如洗,不比觚棱锁二乔。


相关栏目: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古诗词鉴赏
  • 古诗词考题
  • 先秦诗歌
  • 汉朝诗歌
  • 近当代诗歌
  • 汉赋精选
  • 古诗集锦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Copyright © 2012-2022 厚学诗词网 版权所有